出版专著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 出版专著 >> 正文

永不褪色的芳华 ——评赖伟博士著作《永远的芳华:中师生口述历史(1979-1999)》

2025年09月18日 14:01 何向东 点击:[]

我国的中师教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400万名合格的中师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和其他领域大放异彩,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在“普九”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尽管中师教育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曾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经验,对我国当下的教师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教育的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搞好教师教育、发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界对中师生历史研究较少,社会各界对中师生了解并不多。赖伟博士所著《永远的芳华:中师生口述历史(1979-1999)》(中译出版社,2023年)是目前介绍中师生的道德情感世界和改革开放中等师范教育史最为全面的学术著作。阅读该书,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该书问题意识明确,具有殷切的现实关怀。作者聚焦于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教育公平、教育分流、乡村振兴等现实问题,从中等师范教育史中总结历史规律,探索在新时代实现农村教师“多能一专”的可能性和现实路径,并寻找当代农村教育问题的答案。例如,如何吸引最有潜质的学生投身农村教育,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村教师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如何激发农村教师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农村教师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农村如何实现有效的教育分流,农村教师对乡村社会价值观、思想舆论、生活方式的正向影响等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该书研究方法独特,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为新中国教育史和改革开放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中师生通常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关于中师生的种种文字材料尘封已久,若再不整理,这些资料有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作者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用笔录的方式记录并保存了大江南北200多名中师生的求学工作经历和心理世界,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性。

第三,该书客观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价值,以资当下高等师范教育镜鉴作者从中师生口述历史中归纳出中等师范教育的若干价值。比如,注重师德修养,尤其是教育专业思想比较牢固;注重养成教育,将“学高为师、身正为”的理念渗于中师教育始终;注重素质教育,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出众;注重多能一专,既能胜任全科教育,又能在某一学科上有所专长;注重教师基本功训练,“三字话”、听说读写讲、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注重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

第四,该书深刻描绘了中师生复杂而丰富的道德情感世界。作者从时代需求、国家政策、心理偏好等角度分析了中师生在入校前决定报考中师的原因,再现了中师生在求学、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真实地刻画出中师生群体复杂而丰富的道德情感世界。作者的描绘能使人在了解一代教育者心路历程中受到感动、震撼和鼓舞,唤醒读者的青春之心

第五,该书梳理了中师生的历史性贡献、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呈现了中师生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的伟大成就。作者指出,中师生具有一片爱国爱家的赤诚之心,长期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心甘情愿为农村基础教育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为国家的腾飞、民族的复兴铺好了一条平整扎实的人才成长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该书对中等师范教育和中师生群体的评价客观公正,对于社会公众了解中等师范教育和中师生群体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价值。

详读该书,真切地体味到作者所言之“永远的芳华”,也深感中师生仍然深度嵌入社会各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时代表达,其芳华永不褪色。总之,该书既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值得诸君一览。特予推荐。


原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 何向东

2024911日,重庆



下一条:荐书 | 近代女性教育文献丛刊(全三十册)

关闭